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枣庄市深入挖掘独具枣庄特色的“匠心”文化资源,积极拓展文化内涵外延,立足“一群多链、聚链成群”工作思路,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发展原则,提升打造“匠心枣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版权贸易基地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76家。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90.55亿元,同比增长14%;集群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同比增长15%。
强化政策支撑。市委、市政府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专班,制定《枣庄市“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枣庄市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行动计划(2021—2022年)》等,强化顶层设计,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带、两区、三园”文旅融合业态布局。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明确了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人才等一系列具体扶持措施,有效助力文化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相继出台《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枣庄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的通知》、《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金融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的指导意见》、《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推动银企对接,为文旅企业、项目提供金融服务。
突出龙头带动。立足运河文化传承创新,依托台儿庄古城5A级景区,规划建设了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以“产业培育、平台建设、企业服务、政策落实”为抓手,加速建设文化产业集群和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园区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其中文化产业建筑面积70.5万平方米,占比达到82%;目前,园区入驻企业600余家,其中文化类企业超过400家。
夯实产业链条。紧紧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提升文化制造影响力,形成了以“匠心”文化为中心,多条子链相互交织的“匠心枣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重点提升以台儿庄古城、红荷湿地为代表的文旅康养融合产业链;以尚品本色、鑫迪家居等为龙头的鲁班文创产业链;以耀海玻雕、金晶玻璃等为龙头的工艺玻璃产业链;以辣子鸡、羊肉汤为代表的特色文化美食产业链;以乾唐轩活瓷、齐村砂陶为代表的艺术陶瓷产业链;以台漫公司、一甲动漫等为代表的元宇宙数字文创产业链;以森氏吉他、谢氏琴业等为代表的乐器手造产业链;以龙基石业、壕沟万景园等为代表的手工雕刻产业链;以维卓科技、红鹦鹉传媒为代表的文化传媒产业链等。2022年3月25日推出的大运河超级IP《运河护航队·欢聚古城》首套数字藏品上线即售罄,成为大运河IP数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典范,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创造性。
搭建服务平台。组建成立枣庄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理事会,成立了枣庄市文旅发展集团。发挥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集聚作用,推进业态品质提升工程。以鲁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为主体,依托浙大工研院、北理工鲁南研究院等个高层次创新载体,打造文创产业孵化基地。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名录库,组织产业链招商活动,加强走访调研和辅导服务,促进文化产业不断做大做强。2021年,全市在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21个,投资总额60亿元。
优化环境生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总体要求,在供给侧和需求端分别发力,创新文化产品的供给模式、表现形式和用户体验,激发用户的消费需求。连续6年举办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创新文化产品的流通渠道,利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式降低文化产品的流通成本,提升文化消费的公共环境,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