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业务工作 > 文化事业 > 艺术天地

枣庄柳琴戏发展的历史与机遇

时间:2016-12-12 11:09:13  来源:枣庄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作者:文宣

    柳琴戏是地方剧种,广泛流布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因曲调优美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易学易唱,因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枣庄是柳琴戏的主要流传地区,在柳琴戏的发展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2006年经枣庄市人民政府申报,柳琴戏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枣庄柳琴戏的起源

    枣庄柳琴戏起源于流行滕、峄一带的花鼓、锣鼓冲子、四句腔和民间小调。清乾嘉时期,花鼓在滕峄一带广泛流行,表演者身系鼓、钗,边演唱边击鼓,在间歇时击钗渲染气氛,同时这里还流行说唱形式四句腔和周姑子,四句腔是一人起腔唱三句半,后半句众人帮腔。

    清嘉庆年间,滕县苏楼有位善唱花鼓的名家苏道一,苏道一出身富豪,精通音律,酷爱唱曲,凡招募来的佃客非唱不取。苏道一不但演唱出类拔萃,而且善于写剧本,相传剧本有《郭大姐算卦》、《捆被套》、《王二姐思夫》等,亲自教唱,态度严厉,赏罚分明,有时佃客下坡干活也得口吐戏词,少有遗忘或唱的不像苏道一的腔调,就得即刻回家问明,否则,就遭到一顿训斥。久而久之苏家班也就成立了。苏家班形成初期,演唱的仍然是花鼓,后来滕县东关外周姑子艺人武大武二、峄县陶官的四句腔艺人八戒、滕县南部高庄花鼓艺人高二,滕县西部磨庄花鼓艺人安德友等等常来汇集演出。这样,使花鼓、四句腔、周姑子等曲、剧种来个大汇集,在互为撞击、互为交杂、互为浸透、互为软化的基础上,便产生了锣鼓冲子。其后,经艺人们共同努力,借鉴了柳子戏中的“山坡羊”、“耍孩儿”,吸收了四句腔的帮腔,拉尾音翻高八度,保留了锣鼓冲子的打击乐,使四句腔、锣鼓冲子揉为一体,再加上苏楼苏家佃客――王清自制的第一把柳叶琴伴奏,最后形成了最早的拉魂腔。

    二、枣庄柳琴戏的发展

    柳琴戏从形成到成长为成熟、完整的戏曲艺术,大约经历了5个发展时期:说唱时期、“压花场”和“对子戏”时期、抹帽子戏时期、班社形成时期、柳琴戏的成熟和繁荣时期。

    1、说唱时期

    说唱时期即唱“门子”,就是以说唱的形式沿门乞讨,这是拉魂腔的萌芽阶段,演唱一般一或两人,基本是一家人,大多推着独轮车到处流浪,所演唱内容多反映村生活,没有弦乐伴奏,没有服装和化妆,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节拍。唱的节目为“篇子”。唱门子时期流行一句谚语“一仰巴、一哈巴,两句对着卡”,意指腔调简单,仅有上下两句。

    2、“压花场”和“对子戏”时期

   “压花场”是由一生一旦对舞对唱,“压花场”虽然有简单的故事情节,但还不能称之为“戏”,所演唱的仍是“篇子”,“压花场”就像化妆说唱并伴舞,但是“压花场”已具备戏曲的雏形。“压花场”以后又出现“对子戏”,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但篇幅较小,主要以两小戏为主,演员为两人。对子戏主要有《打干棒》,角色为小丑、小旦;《小书房》角色为小生和小旦;《王小赶脚》角色为小丑和小旦。

    在演出对子戏时,后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演出形式,即将《拦马》、《打干棒》和《跑窑》三个小戏同台穿插演出,这种形式被称之为“马踹雪”,马指《拦马》,雪指《跑窑》中的主人公薛平贵。这段时期是拉魂腔形成初期,从柳子戏伴奏中引进了大三弦,使拉魂腔有了弦乐伴奏,拉魂腔艺人王清借鉴琵琶的样式,制作了新的乐器----柳叶琴。此时的演出角色已经有了简单的化妆,如旦角两腮抺浅红、勾眉画鬓、点抺口红,生角大都穿大褂子、头戴礼帽或帽头,丑角用白粉按在眼间、嘴上横画一下、戴毡帽。

    3、抺帽子戏时期

    抺帽子戏是指在演出过程中,为了区别不同的人物,艺人更换礼帽、毛巾、彩绸、髯口等。为了争取观众,就需要戏曲有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但由于受演员人数限制,便出现了“当场变”的演出形式,“当场变”是在对子戏成熟时向多角色大戏过渡的表演形式,演员借助简单的服装道具,一人扮演多个角色。如在《七装》中,全剧七个人物,由两人换装扮演,男演员一人演五个角色,换六次服装,再加上女演员一装,共七装。

    4、班社形成时期

    抺帽子戏之后,形成了有七八个甚至十个左右的艺人组成的职业演出团体----班社。“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十人成大班”是指班社阶段,由于演员人数较少,七八个人足可以构成一个班社,进行表演,九个人就可以有空出一个人照看戏房,要是有十个人,则堪称大型班社了。随着班社人数的增多,大型剧目出现,角色也逐渐完善,由生、旦、丑细化为大生、小生、武生、二头、小头、老头、勾脚、黑脸、奸白脸、毛腿子等。

    这一时期枣庄地区出现了大量班社,如组建清咸丰未年的滕县武家班,由艺人武大、武二组成班主,班社经常在滕、峄、临沂以及皖北等地活动;华家班形成于清道光未年,由峄县人华蒋富(八戒)、华继方、华作义等相继任班主,艺人有刘和尚、张锡胜、李成金等人,主要活动在鲁南、苏北以及皖北、河南永城一带;杨家班组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前后,由峄县金寺杨思河、杨思水兄弟任班主,主要艺人有杨思河、杨思水、孙玉堂、岳得才等人,活跃于鲁南一带;卜家班组建于清未民初,由滕县艺人卜端品任班主,艺人有卜端品、卜玉萍、相瑞先、刘家祥(金妮)、石印喜(银妮)等,其他还有安德友的安家班、袁玉美的袁家班、赵崇喜的常胜班、朱建武的朱家班、相瑞先的常春班等,都是当时鲁南一带规模和影响较大的班社。这一时期,枣庄地区不仅出现了有较大规模的拉魂腔班社,而且班社演出活动非常活跃,也促使了拉魂腔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

    在1920年前后,枣庄拉魂腔开始进入城市演出。民国七年至九年(1918-1920)峄县拉魂腔艺人孙殿文、刘衍庭等率义和班到徐州演出;民国二十九年(1940)赵崇喜带领他的常胜班在济南成立,有二十余艺人,经常在济南、枣庄、兖州、济宁、曲阜、滕县等地演出,1949年常胜班进入徐州,解放后以该班社为基础成立了徐州市柳琴剧团一团。拉魂腔进入城市后,向京剧和其他剧种学习了各种表演程式、武功把子,使柳琴戏的表演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经过正规训练的青年演员登上舞台以后,演员行当齐全,能上演各种类型的大型戏。

    5、柳琴戏的成熟和繁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给拉魂腔带来了春天,滕县、峄县先后成立了国有柳琴戏剧团。1950年,卜家班更名为四平剧社,1953年更名为新建剧团,1954年更名为滕县柳琴剧团,卜家班完成了从私有戏班到集体制戏班再到国有剧团的转化。1953年峄县大众剧团更名为峄县柳琴剧团,1960年枣庄建市,峄县柳琴剧团改名为枣庄市柳琴剧团。1953年拉魂腔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在政府的扶植下,柳琴戏得到了迅速繁荣,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1956年9月,滕县柳琴剧团在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两个新创作和整理改编的剧目《宝瓮》、《玉龙爬城》获演出、编剧和演员奖。1960年后,枣庄、滕州两个柳琴剧团除在本地演出外,还经常到临沂、连云港、济宁、菏泽、徐州、合肥等一带演出,演出的剧目可达200个,主要有《东回龙》、《西回龙》《二反》、《四告》、《大花园》等。受文革影响,1971年枣庄市柳琴剧团、滕县柳琴剧团被取消,几年后又恢复。1977年齐村区、台儿庄区成立了柳琴剧团,同时全市成立上百家业余剧团,形成了村村锣鼓响、处处柳琴声壮观景象。这时期新创排了《瑞云》、《追仙草》《风雨路上》、《三春柳》、《换亲》《法场救夫》、《匡衡进京》、《墨子救宋》、《山乡锣鼓》、《三星高照》等剧目,每场演出人潮如涌。其中《瑞云》参加山东省建国三十周年的献礼演出,荣获优秀演出奖、剧本创作奖;《山乡锣鼓》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剧演出月调演,获优秀剧本奖和导演、舞美奖。1986年11月,在徐州举行的首届苏鲁豫皖柳琴泗州戏剧节上,枣庄市柳琴剧团、滕县柳琴剧团以《匡衡进京》参加,荣获优秀剧本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设计奖、优秀舞美设计奖等多项大奖。1990年12月,枣庄市柳琴剧团和滕州市柳琴剧团合作的《山乡锣鼓》在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上演出,荣获优秀演出奖和优秀剧本奖,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了望杂志等各大新闻媒体关注和一致好评。此外,枣庄群众还将柳琴戏列为“辣子鸡、羊肉汤、绿豆米饭拉魂腔”四大香,可见柳琴戏深受枣庄人民群众的喜爱。

    1994年以来,新创作的柳琴戏《娘家人》、《石榴峪》、《风雨情怀》、《兵头将尾》、《驴王嫂》、《城里妹子乡下汉》、《母亲的呼唤》、《一碑三孔桥》、《碑桥记》、《洋庄园落地山沟沟》等参加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的评选,均被评为精品工程。2006年,经枣庄市人民政府申报,柳琴戏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枣庄市成功举办了中国(枣庄)柳琴戏艺术周暨高层论坛,枣庄市艺术剧院演出了现代柳琴戏《厚土》,滕州市柳琴剧团演出了新编历史剧《墨子与鲁班》,安徽省宿州市泗州戏剧团演出了现代泗州戏《秋月煌煌》,江苏睢宁县柳琴剧团演出了现代柳琴戏《鸟语花香》等7场戏剧,场场演出高潮迭起,充分展示了柳琴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再现了“拉魂腔”的神韵。

    三、枣庄柳琴戏的机遇与挑战

    (一)枣庄柳琴戏的发展面临的瓶颈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受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及流行音乐、电视娱乐频道、KTV等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我国戏曲陷入低谷,柳琴戏做为地方剧种也不例外,市场急剧萎缩,处于举步维艰的尴尬境界。

    人才严重短缺。由于剧团生存环境不断下滑,加之枣庄市二支剧团均为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的用人方式,多年来,剧团很难招进能唱、会唱、爱唱的年轻人。人才断层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业务能力强的艺人大多已经或面临退休,剧团的中坚力量也大多在四十以上。缺少培养柳琴戏人才的场所,为培养柳琴戏新人,枣庄市、滕州市都曾成立学员培训班,以期培养柳琴戏接班人。但由于培训学校并不属于国民教育系列,学员也无法按照事业单位招录成为正式职工,无法留住人才。目前,山东省没有正规的柳琴戏培训学校。

    观众群体流失。随着电视、网络、KTV等新娱乐方式的猛烈冲击,戏曲观众被迅速分化、瓦解,与全国戏曲观众匮乏一样,原来被称为“拴老婆橛子戏”的柳琴戏,同样面临观众群体流失的局面。尤其是青年观众由于追逐时尚娱乐方式,对戏曲表演艺术产生隔阂,导致大量青年观众流失。

    舞台精品与实际演出脱节。近年来,枣庄市柳琴院团连续推出大型柳琴戏参加省精神文明精品工程评选,并荣获“精品工程奖”。但是些剧目的演出情况并不让人满意。精品剧目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在灯光、音响、舞美上都下足了功夫,并每部戏都有独特的舞台设计。对于剧团来说,在城市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剧团演出要面对的广大农村、社区、厂矿等基层观众,演出条件有限,这些需要各种先进舞台技术包装的大型精品剧目很难在基层上演,观众也很难享受到大制作戏剧带来的精神愉悦,精品剧目成了观众难得一见的“珍品”。一方面剧团为扩大影响,传承发展柳琴戏,必须打造精品剧目,但另一方面精品剧目如何走向市场成了困扰剧团的难题。

    (二)枣庄柳琴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06年,经枣庄市人民政府申报,柳琴戏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枣庄柳琴戏的“申遗”成功,也使枣庄文化又有一块“国字号”金招牌,令人欢欣鼓舞,也为处于困境中的柳琴戏和柳琴剧团带来了希望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结合“山东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和“一年一村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山东省实施了“山东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省为备战“十艺节”创作新剧目62部,其中地方戏27部,柳琴戏也是第一次荣获文华奖。枣庄市自2013年在全市实施“一年一村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并列入百件惠民实事,全年演出二千余场,这种由财政买单,百姓受益的做法是一种多赢:柳琴戏得到传承、演出队伍得到锻炼、剧团收入增加、扩大了影响留住了观众。

    积极培养柳琴戏人才。柳琴戏是地方剧种,在人才培养上有其独特性,不可能象其他教育一样在群众中广泛普及,在人才培养和录用上,必须采取“特事特办”,做出长远规划,传承、振兴枣庄柳琴戏。一是在人才教育上采取灵活方式:与艺术院校联合办学、提高学历教育;采取以师带徒,明确柳琴戏传承人的传承责任,鼓励柳琴老艺术家收徒带学生,将自己多年舞台表演经验一代代传承;二是在人才录用上采取特事特办,不仅仅局限于学历教育,对表演能力强、有发展前景的可破格录用;三是培养柳琴戏领军人物。一个好演员可以救活一个剧团,一出好戏可以救活一个剧种,领军人物的带头效应不容忽视;四是在剧团建立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开展竞争、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在创排新剧目的同时深入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柳琴戏是一门极具个性和特色的艺术,以小戏为主,剧目众多,生活气息浓郁,如“拾棉花”、“走娘家”、“唱面叶”等都是在枣庄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要传承和振兴柳琴戏,必须要做好传统剧目的挖掘与整理,借助“山东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开展对老艺人采访、录音和录像,整理曲谱唱词,尽可能将老艺人的唱段原汁原味地保存、传承,同时也可以借鉴京剧的“音配像工程”经验,积极开展柳琴戏“音配像”工作。近年来,枣庄市艺术剧院复排了“梁祝”、“吕布与貂蝉”、“走娘家”等传统经典剧目,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做了有益的尝试。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受众群体。在农村,由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文化娱乐也呈多元化,柳琴戏在农村演出可借助“一年一村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受众群体数量。在城市,柳琴剧团应有固定的演出舞台,通过印制精美海报,网络宣传、开展柳琴戏讲座普及柳琴戏知识、推进柳琴戏进校园,推广低价票,吸引更多观众进入舞台观看演出。在十艺节期间,“文华奖”剧目演出门票坚持大众化票价原则,大量推出20元低价票,服务低收入群体,有些热门剧目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2007年在中国(枣庄)柳琴戏艺术周上,枣庄推出了“一元钱看大戏”,2012年在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优秀剧目展演上,实行赠票方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纵观柳琴戏近200年的发展,完成了从拉魂腔到柳琴戏的转型,也使拉魂腔从一个地方小戏成长为流行于苏鲁豫皖交界区的地方剧种,这是柳琴戏一次脱胎换骨的浴火重生。在新的21世纪,我们相信有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广大柳琴戏爱好者的呵护、全体柳琴戏艺术工作者的齐心努力,枣庄柳琴戏一定会再现“村村琵琶响、户户柳琴声”的壮观景象,相信枣庄柳琴戏的明天会更好。

 

分享到:
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 各区(市)、市直各部门内容保障
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办公室运行维护 地址:枣庄市新城区 电话:0632-3224760
备案编号:鲁ICP备11016190号-1 网站标识码:3704000009 鲁公网安备 3704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