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丨《联合日报》点赞薛城区“江北第一窑”:炉火千年传承不息 |
时间:2024-01-08 16:00:00 来源:联合日报 作者: |
《联合日报》三版点赞薛城区“江北第一窑”,传承者们用现代人的智慧继续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制陶续曲。
古有“十桥九庙七十二座陶瓷窑”的典故,今有山东枣庄市薛城区的“江北第一窑”。 在薛城邹坞镇中陈郝村,开窑烧制的复古瓶各式各样、精彩纷呈,每一件都是集历代制作艺术与技术精华于一身的结晶,以古法窑烧制陶瓷技艺传承取得了很大成果。欣赏原汁原味的中陈郝陶瓷作品,仿佛穿越千年和古人对话,近日,记者采访传承人刘兵、马士常,一睹炉火千年传承不息的魅力。 “瓷器”是一种文化,始于土,成于火,是人们守护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记忆符号。“枣庄陶瓷史可谓源远流长,自4000余年前便开始烧制陶器,最晚至汉代时期开始烧制早期青瓷,到南北朝形成系统性青瓷瓷窑,及至隋唐宋元明清。”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枣庄市中陈郝陶瓷文化研究院院长刘兵介绍,中陈郝,不仅是薛城区的一个古老村庄,更是我国北方地区瓷窑烧制业的一处发祥地。早在1000多年前的北朝时代,这里的瓷器烧制就颇具规模,中陈郝村也就形成了交易市场。历隋唐,经五代,兴盛于宋,发扬于元明清,这个交易场所兴旺昌盛。由于各时代瓷器烧制业的发展,瓷窑遍布村庄四周,故有“七十二座陶瓷窑”之说。 早期青瓷烧制温度高于陶器,表面施一层极薄的玻璃釉,并且器身施以简单的水波纹、饕餮纹等。至北朝早期,枣庄地区出现了系统性的青瓷窑口,目前考古挖掘中已知最早的就是中陈郝窑。 “中陈郝窑还是枣庄地区已知最大的瓷窑遗址,官方记载创烧年份为南北朝,后经隋唐两宋及至元代停烧,前后历经近千年。”刘兵向记者描述当时盛景,“南北朝至宋代这一时期,当地瓷窑遍布、灿若繁星,已探明的枣庄地区窑址多达十余处,已知的有中陈郝、张岭、钓鱼台、柏山、湖埠、雷村新村、齐村、渴口、打靶场、苏家园、凤凰岭等古窑址,属于山东境内古窑址集中的代表区域。” 文明如烟花般璀璨而又归于宁静,可这炉千年窑火却生生不息,过程中虽也有短暂沉寂,但一代又一代窑工让这一窑火延续,如同生命一样传承接力,今天的传承者们也用现代人的智慧继续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制陶续曲。 1989年毕业于山东轻工美术学校设计专业的刘兵,毕业后一直从事装饰工程的设计工作,2013年夏天,陪同到枣庄旅游的一位老师参观枣庄博物馆时,被一件件精美的枣庄古窑址出土的陶瓷所吸引。“这些历史遗存不仅丰富了家乡的文化底蕴,也让我对“枣庄窑”陶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艺术院校科班出身,这些历史遗存让刘兵明白家乡历史文化传承多么重要。 细致了解了本地陶瓷的悠久历史和艺术成就后,刘兵毅然放弃了经营多年的设计工作,把刚建好的私人会所改为陶瓷研究院,萌生了将这古老的技艺挖掘出来的想法。“中陈郝陶瓷兴盛于隋唐时期,历史悠久、造诣上乘,作为枣庄薛城人,我有责任把本土的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下去。”刘兵表示。 2015年,“枣庄窑”陶瓷文化研究院成立。刘兵全身心投入到枣庄陶瓷的研究和制作中。他多方搜集查询史料和书籍记载,同时拜访老艺人,一点一点探寻历史上“枣庄窑”陶瓷的制作方法。搭建传统的柴窑,购置现代的气窑、电窑,以中陈郝村为中心,刘兵跑遍邹坞一带采土采釉,共采集了40多种陶土,努力以原汁原味的陶土、古法技艺,还原1400多年前的璀璨艺术。为提高自己的技艺,他还多次拜访景德镇和淄博市陶瓷专家交流心得。 陶瓷烧制过程非常艰辛,必须在12个小时内不停地调整温度,“一分钟烧3℃,烧4℃就可能出问题。”刘兵举例说,烧窑时,自己上个厕所都得小跑,生怕温度控制不好烧坏。夏天酷暑、冬季严寒,也得蹲在外面看窑。实验过程中,每一窑,从胎土选料、釉料浓度,到窑的气氛、温度,以及时间、天气等,都一一做详细的数据记录,以便总结调整。 烧窑没有捷径,只能不断地尝试。7年间,刘兵烧了近200窑,烧坏的作品堆成了小山。多年来做设计业务的积蓄,也都投入到了烧窑上。期间,他也曾灰心丧气,几近放弃,但想想中陈郝陶瓷的古朴、大方、厚重的独特魅力,秉承传承发扬枣庄文化艺术的追求,他又咬牙坚持了下来。 2020年4月,一窑完美的作品终于问世了。一时间,刘兵泪流满面。他感慨的不是自己的艰辛,而是古人的智慧与才华——这么美丽的作品,1400多年前生活在枣庄这片土地上的古人就已经烧制出来了。特别是“枣庄窑”隋唐青瓷的恢复成功,让刘兵成为国内用原矿原料复烧隋青瓷的第一人,得到了国内研究古陶瓷专家的认可。 与刘兵艺术科班出身不同,马士常是中陈郝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从小到大,他经常旁观各级文物部门和专家来村子里发掘瓷器,常被专家们渊博的知识吸引,“家乡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先人们有那么高的智慧,为脚下这块土地骄傲。”马士常暗下决心,要恢复中陈郝村古老的陶瓷技艺。10年前,他着手做准备工作,倾注了前半生所有的积蓄,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地域的土壤和气候,历经无数个不眠之夜,反复实验,全家人也一起拼搏,终于恢复了古老的陶瓷柴烧技艺。 历经多年努力,马士常创办传统柴窑陶瓷作坊,复兴了失传千年的中陈郝古瓷传统烧制技艺,并且使其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马士常的作品也获得山东省工艺美术奖等多项荣誉。由他参演、以马氏柴烧为原型的制瓷技艺专题片《千城一绝·千年古瓷中陈郝》更是在美国时代广场播出。 “复兴中陈郝陶瓷文化,一方面生产家用茶具和日用瓷,以茶具为主,尤其是中陈郝的土质含铁等矿物质多,做出来的茶具能够软化水质,同样的水倒在杯子里好喝,酒经过软化,也一样好喝;另一方面生产老工艺品,瓶瓶罐罐、摆件之类的东西,这些都是用中陈郝传统青釉生产,纯手工打造,传统工艺有很好的收藏和使用价值。”马士常讲述。 在破译古人技艺密码的基础上,刘兵开始了自己的创新发展。他复烧的隋唐时期“枣庄窑”陶瓷代表作《四系盘口壶》《四系罐》等,青瓷古朴典雅、光彩照人,现在他又利用北方传统图案和枣庄元素进行创新,探索镂空工艺,作品也屡次在国内外获奖,在2020年第十二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剔花蒜头瓶》和《黑花梅瓶》分别荣获精品奖金奖和设计创新奖银奖。在首届德化“中国白”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双年展上,隋青瓷作品《孕》入围展出。此届双年展共有我国及日本、韩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的1330件作品报名,经过网上初评和现场复评,评出158件(套)作品入围。枣庄中陈郝陶瓷文化研究院选送的作品能够入围,展示了枣庄市薛城区传统陶瓷文化与时代契合的艺术成就。 伴随着制坯机的轻响,一件陶罐的雏形慢慢在马氏柴烧第四代传人、马士常的儿子马沛翔的手中展现优美身姿。由马士常创新的马氏柴烧传统制作技艺和开坯壶,提升了中陈郝陶瓷品质,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亮点之一。 “马氏柴烧已接力到这代年轻人手中,希望他们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在瓷器造型上有更多创新,在瓷文化传播上有更多突破,让传统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马士常说。 在刘兵和马士常的内心,有一个共同的梦:元明时代,中陈郝陶瓷店铺前车水马龙,要通过努力推动中陈郝繁荣发展景象再现,把中陈郝古瓷文化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