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作为千年古县,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迹。近年来,峄城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走向新高度。
一、健全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一是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实现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建成了区图书馆、区文化馆新馆,先后被国家文旅部评定为国家一级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运营。其中阴平镇建成了2000余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包括民俗文化馆、女性大讲堂、儿童活动室、老年活动室、乡村剧场、书画创作展览室、文体活动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管理及辅助用房,已然成为活跃乡村文化的主阵地。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开展“戏曲(电影)进乡村”等文化惠民系列活动4000余场次,受益群众20余万人次。打造了“峄城欢乐汇”省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并被省委宣传部作为优秀案例推荐至中央文改办。
二、加强保护传承,大力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成立了文化发展智库专班,深入挖掘、保护、传承老峄县文化、石榴文化、运河文化等文化资源。编著了《康熙<峄县志>整理与研究》《中国石榴文化》等书籍。建成了尼山书院、国学讲堂,组织各类传统文化培训100余场次。二是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建立了非遗传承保护中心,编制了非遗宣传图册,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展示活动。近年来,新增省、市级非遗名录10项,省、市级非遗传承人8名,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家。入选省级非遗工坊2家、市级13家。
三、强化项目建设,夯实文旅产业发展基石。
一是抓好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鲁南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储备库,争取中央预算投资2000万元。二是推进特色旅游品牌创建。新增中华石榴文化博览园等3A级景区4家。峄城区先后获得“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名城”“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区”“中国最美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等多项国字号称号。
四、发展乡村旅游,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一是用好国家扶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先后建设了水起·云墅、青园驿站等一批精品民宿项目。9个村庄陆续入选省级景区化村庄名单,3个村庄入选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二是助力阴平镇“五彩沙河、乐活枣园”市级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构建了连景成片、集群成链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阴平枣园绿道全长10公里,将女娲始祖文化园、“爱上枣乡”田园综合体、峄县古枣园、鲁笔博物馆等多个景点串珠成链,村民在沿线开设了采摘园、垂钓园、农家乐等28个,销售收入近1300万元,“果园子”“鱼池子”,鼓足了群众“钱袋子”,枣园绿道也成为一条“致富路”,沿线村庄“一村一品”互为补充,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展现了和合共富的生动画卷,真正实现了“修一条公路,串一路风景,兴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的预期目标。三是推动古邵镇依借助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项目,打造“古运梦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在程庄村大力挖掘弘扬胜利渠精神和知青文化,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了富民强村,获评国家2A级风景区、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先进基层党支部、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美丽休闲乡村、省级美丽宜居村庄、省级景区化村庄,叫响了“一次程庄行、一生好前程”的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