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人民政府
尊敬的杨家谊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政府,向人大视察组的各位领导汇报一下全市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请批评指正。
一、全市文化建设工作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作为推进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新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枣庄广播电视台和枣庄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建设完成了山亭区文化中心,新城市民中心已奠基;促进了文化惠民工程的稳步推进,建成了农家书屋126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7个;基本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将文物保护事项纳入行政审批联审制度;柳琴戏和“鲁班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文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按照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资源强省跨越的总体部署,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2008—2015年枣庄市文化建设规划纲要》等五个文件,指出要将推动文化事业改革发展与其他重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在推动文化创新,营造文化发展氛围,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2010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这是枣庄建市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文化工作专题会议,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到2015年,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或超过5%,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三六八”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三”,就是积极培育“三个一批”: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六”,就是打造运河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红色文化、中兴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六大文化品牌;“八”,就是重点发展影视产业、文化旅游、新闻传媒、文化创意、广告会展、印刷发行、演艺娱乐、古玩字画与工艺品等八大产业)。二是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全市文化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3亿元。市政府设立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资助等形式扶持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从去年开始,专项资金由2009年的500万元增加到800万元,并且每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要适当增加。设立了规模为5000万元的全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大力实施文化人才“请进来、走出去”计划,从去年开始,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举办三次文化发展高级研修班,取得良好效果。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目前,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基本情况为:全市共有专业演出场所2个,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艺术馆)7个,博物馆9个,档案馆8个,专业剧团2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5个。其中,从2008年起,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向社会免费开放。作为枣庄新地标的新城市民中心已于2010年12月底奠基,计划总投资25亿元,占地52.3万平方米,规划有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博物馆、电影院、艺术剧院、体育场等文化设施,市文广新局、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枣庄日报社、枣庄广播电视台等一并迁入,已经开工建设。二是文化惠民工程得到稳步推进。截止到目前,共投入建设资金1576.3万元,建成了“农家书屋”1260个;全面完成了4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工作目标;投资500余万元,相继建成市、区(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分中心,依托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共建共享,基层(乡镇、村居)实现文化信息工程站点全覆盖,今年,将在滕州、峄城分别建设20处电子阅览室;大力抓好农村电影“2131”惠民工程,累计投入125万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共放映故事片77276场、科教片28792场,实现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覆盖率100%,提前五年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截止到去年底,全市无线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6.6%和91.9%,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0.35万户。三是文艺精品生产成果丰硕。近年来,我市各艺术门类佳作不断涌现,获省级以上奖项达200多个。全市共有5个艺术门类的9部文艺作品荣获省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35集电视剧《铁道游击队》荣获全国第十届“五个一”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填补了枣庄在这个奖项上的空白。今年,以“十艺节”为契机,进一步促进全市艺术院团业务能力和创作水平的提高,制定了《枣庄市“迎十艺”艺术院团业务建设年活动计划》及《枣庄市艺术创作题材规划》,仅上半年,创作了文艺作品30多台(件),筛选了柳琴戏《人母女娲》、《清廉石》、《情深水长》作为申报省委宣传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项目及参选“十艺节”重点剧目。四是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先后以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庆祝建国60周年、庆祝建党90周年、庆祝建市50周年等为主题举办各类节庆文化活动,打造了“光明之夏”广场文艺演出、春节民间游艺展演、薛城区百日消夏群众文化艺术节、峄城区广场大舞台等省内知名文化活动品牌,全市140余处城乡广场基本形成“月月有大型活动,周周小活动不断”的局面。仅今年夏季,以庆祝建党90周年、建市50周年为主题,共举办各类文艺活动、演出81场(次)。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枣庄市已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现有薛国故城、台儿庄大战旧址、中陈郝瓷窑遗址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江遗址、青檀寺、华德中兴煤矿公司、龙泉塔等4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泉寺、娘娘坟等25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045处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市各级馆藏文物300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62件,二级文物419件,三级文物651件。近年来,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积极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市64个乡镇(街办)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479处,其中新发现857处,复查622处,消失120处。今年,文物保护事项被纳入了行政审批联审制度,实现了对全市文物更加有序、规范地保护。滕州汉画像石馆、滕州博物馆新馆、中华车祖苑等一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相继启动和落成。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严格执行文保单位的“四有”规范和“五纳入”制度,加强文物执法,联合公安部门打击文物犯罪,确保了文物安全。近年来,共编撰出版了《枣庄运河文化丛书》、《墨子大全》、《奚仲文化丛书》等各类出版物30余种。全市现有柳琴戏和“鲁班传说”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伏里土陶、“奚仲造车传说”等1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9项市级和11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位省级和34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四)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推动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按照市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去年新组建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承担全市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扫黄打非”等五大文化市场的行政执法管理职责,管理网吧、KTV娱乐场所、艺术品经营单位、营业性演出团体、电子游艺厅、出版、印刷、发行批发零售企业及互联网等新兴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500余家。执法支队组建以来,先后开展了文化市场集中治理、文化市场安全生产集中检查、新闻出版市场检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打击非法“网络共享”网站及设备等多项文化市场专项执法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共出动检查人员11859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单位4000余家(次),收缴非法音像制品5500余盘,没收非法物品553件,共立案调查195件,已办结案件149件,承办省“扫黄办”交办的案件30余件。社会各界对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的执法满意率稳定在90%以上。
(五)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壮大,重点业态实现新突破。近年来,我市共推出涉及出版发行和版权、广播电影电视、文化艺术、文化娱乐、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等6大类47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涉及金额96.2亿元,过亿元项目20个,台儿庄古城、中华车祖苑、八路军抱犊崮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中华石榴文化博览园、南水北调及运河文化展馆、葫芦套铁路主题影视文化园等25个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有力地推动了重点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545家,实现年总营业收入6789.4万元,年上交税金总额412.7万元。一是大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重建台儿庄古城。按照全市重建台儿庄古城,发展文化旅游的要求,在古城内规划了100多个博物馆,现在已建成30多个,在台儿庄古城内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已有洛房泥塑、泸州油纸伞、东阳木雕、柳编、鲁绣等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驻园内,开设了9处古玩字画工艺品店和5家旅游商品开发公司。二是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将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当中,走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结合之路。在台儿庄古城、微山湖湿地公园、冠世榴园等景点引入了大量富有枣庄特色的文化元素,使中陈郝陶瓷、伏里土陶、山亭土布、张范剪纸、字画奇石等艺术品成为热门文化旅游产品,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促进两岸交流方面,增进了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台儿庄古城被国家确定为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我市大力弘扬特色文化,重建台儿庄古城,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三是积极发展会展产业,搭建新的经济发展平台。已连续举办11届中国(枣庄)国际石榴节,围绕台儿庄古城先后举办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泰和楼奠基仪式、中国·枣庄海峡两岸龙舟邀请赛等活动。连续举办了7届中国微山湖湿地红荷节和3届中国国际墨子文化节、3届中国奚仲文化研讨会、5届旅游美食文化节、3届二手车博览会和4届针织文化衫交易会,先后举办了7场全国汽车赛事,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吸引全国各地的车手和游客数万人。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以枣庄国际石榴文化节、滕州湿地红荷节等品牌节会活动为龙头,薛城奚仲文化节、滕州墨子文化节、市中桃花节、山亭沧浪渊文化节等地方性节庆文化活动为节点的良好格局,为宣传推介枣庄、扩大经贸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四是传媒业多头并举,不断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目前,全市有图书发行网点179个,从业人员590余人。2010年,全市新华书店完成图书音像发行额1.65亿元,实现利润338万元。2009年11月,启动了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截至去年底,全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用户达12万户,完成了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与下步工作打算
我市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化建设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做好今后的工作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体制和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阶段性和延续性,目前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还不尽完善,管理机制还未完全理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是国有院团改制工作尚无实质性进展。国有院团改制是推动文化事业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举措,但由于目前中央和省还未下发相关的实施文件,我市的国有艺术院团改制工作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十艺节”场馆建设任务繁重。我市的区(市)图书馆与艺术馆建设相对滞后。按照筹备“十艺节”的要求,还需建设符合标准的场馆,并确保在2013年投入使用,目前,按照省里的要求,要保证区(市)馆建设达标,其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四是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下一步,有待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继续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文化为抓手,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项目,提升文化旅游服务功能,加快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推动城市转型,引领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是把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开展好各类文化活动。要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合理安排调度全市艺术创作和研究力量,认真谋划各项文化活动,积极做好庆祝建党90周年、建市50周年、“十艺节”筹备、枣庄“二日游”等方面的艺术创作、研究与演出工作。
三是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彰显文化事业的社会功能和公益属性。公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是完善城市文化功能的重要体现,免费开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要将文化事业建设的成果惠及民众,还需要不断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下一步,要继续加大争取国家、省资金和政策配套支持力度,争取尽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稳定投入机制,保障公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的免费开放。
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继续巩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进一步提高图书、文博、电影发行放映等工作的发展水平。推进文化下乡、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举办好民间游艺展演、文化广场演出等公益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确保完成今年新建农家书屋300个的建设任务。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保护,做好文物保护行政审批工作。积极做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全力做好“十艺节”筹备工作,确保区(市)场馆建设达标,全力做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筹备工作,积极推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国家工业遗产公园、国家生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创建工作。在台儿庄古城重建中,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努力打造“四个百”的文化业态,即百庙:台儿庄过去有关帝庙、天后宫等不同建筑风格的72座庙宇,我们现在都一一进行恢复重建,集中展现了融南汇北的运河文化风貌;百馆:古城内规划建设了100多个博物馆,展示大战文化、运河文化、鲁南文化的独特内涵,现在已经建成了30多个;百业:古城内的商铺,“一店一品”,把传统的、民族的、手工的工艺,在这里进行充分展示;百艺:古城内规划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目前已引入柳琴戏、运河大鼓、鲁南皮影、伏里土陶、曹县面人、泸州油纸伞等3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传承发展。
五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领导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文化事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今年6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我市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等工作进行了考察,强调要推动文化与科技、市场、旅游相结合,不断催生新兴文化业态;7月份,国家文化部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来我市就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考察,指出要把握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实现文化景观和文化空间的统一;7月份,全省文化工作座谈会在我市召开,省文化厅厅长亢清泉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细致了解,指出要依托台儿庄古城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契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领导的指示精神,不断推进文化与科技、市场、旅游的结合,提升文化景观与文化空间的融合,不断提升文化事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各位领导,文化事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对此,我市各级人大十分重视,给以很大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一定按照这次视察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快速发展,为枣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